Career Advice 招職頭條

柳俊江 從新聞主播到廣告導演

柳俊江,人稱「柳爺」,當你在網上查找他的Facebook,可見他瓣數多多:電視主持、專欄作家、廣告導演、評論員、演員、丈夫、爸爸,但最深入民心的形象,莫過於新聞主播。離開公仔箱後的柳俊江,不但成為了新晉廣告導演,更開始了自己製作公司的生意。今期,《招職》雜誌專訪柳俊江,講述他從直播室到攝影廠的故事。

 

中年轉型:屬機緣巧合

說起柳俊江,很多人第一時間想起是「新聞主播」,其實他在電視台中亦負責拍攝、導演紀錄片。但中年轉跑道,成為廣告導演,柳俊江形容為「機緣巧合」。「我在電視台時一直有參與很多幕後工作,累積不少相關經驗。2014年的母親節,有人邀請我拍一個較為寫實性的廣告。於是,我把拍攝新聞紀錄片的經驗,套用到廣告拍攝中,開始了我的廣告拍攝生涯。」他首執導的廣告片,更獲得了金帆獎的嘉許。

柳俊江續指,現時觀眾和客戶的口味均與以往有所不同,他們對明星推介商品的廣告不太感冒,反而希望廣告具有更強的故事性、真實感,還可在通過網絡增加宣傳效果。「電視廣告往往有時間限制,需要你在30秒內,將一、二、三、四個重點說清楚,但在網絡上可以放一分鐘、兩分鐘甚至十分鐘的短片,因此可表達的訊息將會更多。」

除了客戶口味不同外,柳俊江表示,商業廣告的客戶會將更多的資源投放在數碼媒體上,亦開始注重網絡廣告的質素,且其Marketing plan ( 市場推廣計劃 ) 會因應廣告播出後的受歡迎程度而作出調整,因而增加了很多工作機會和議價空間。他向記者分享了近期拍攝的一條護膚品廣告:我在這條廣告中使用了Social experiment ( 社會實驗 ) 的手法,在網上招募了幾位願意接受我訪問的女士,在不知情的情況試用了產品,並將他們用後的自然反應拍攝下來,製作成廣告片。客戶看到廣告片後,覺得效果很好,就立即改變宣傳策略,這條廣告片上投放更多的資源,不僅在地鐵站內增加宣傳,甚至在台灣播出。

 

最大挑戰:與客戶溝通

在柳俊江眼中,廣告導演最大的挑戰並非拍攝,而是與客戶的溝通,皆因大家的理念有所不同。作為導演,希望呈現的是一條自然流暢、具藝術感的廣告片,而客戶考慮的角度多數是企業的品牌、理念等何時在片中出現。稍不留神,導演的創作就很容易變成客戶創作。但柳俊江表示:「因為我之前的 ( 擔任無綫新聞主播和記者 ) 工作背景,令我善於向客戶問問題。通過問問題,我會更加明白客戶的需要,所以我在拍攝的過程中,會用一些軟性的手法加入他們需要的元素,因而減少對整條廣告片的藝術性的影響,亦減少了與客戶的摩擦。」他認為,廣告導演會應客戶的要求而作出改變,但這個「變」不在待拍完整條片後,客戶看完不滿意後再變,而是在拍攝之前應該作出應有的預設。

談到去年成立的製作公司,柳俊江指在租金和資金上遇到不少挑戰。以資金為例,由於廣告業的數期很長,有時候尾數可能會拖九個月之久。而在等待尾數期間,他需要給攝影師、燈光師、後期製作公司的所需費用,所以他建議,製作公司要與客戶有很緊密的協議,在開機前,需要清掉前期的數。「很多新晉導演會遇到的難處是如何收錢,甚至是前期的款項。一般在拍攝前,客戶會給五成,在拍攝當天,公司會收到剩下的兩至三成的款項,這一點,我會企得好硬!因為每一單Job的Cash flow會很大,假如你一旦妥協,自己公司將會出現很大的財政問題,我們很多時候聽到製作公司出現財困,其實就是這個原因。」

 

身兼多職:不依賴手機

每天凌晨,是很多港人進入夢鄉的時間,而對於柳俊江來說,是開始寫專欄的時間。「通常我在凌晨三至四時睡覺,早上七、八時起工作,這個生理時鐘持續了一段時間。」這種習慣,他形容為:「吃得鹹魚抵得渴!」而他堅持這樣做,皆因不能犧牲陪伴家人的時間,「我希望所有工作能在六天內完成,留一天給女兒Bella,整天陪着她。」

柳俊江一人身兼多職,令人懷疑怎能把一天24小時好好分配。柳俊江說,他一天不會接超過三個Job,而且他的時間安排不依賴手機,而是一本普通的記事本。他會將每天的工作一項一項地寫清楚,並會提前一晚做好準備,「例如第二天有一個MC Job ( 主持工作 ), 我會在提前一晚讀清楚每一個字。很多時候,雖然一份工作只有兩個小時,往往需要兩個小時準備,兩個小時的交通、化妝,這些全部都要計算在內。」

從新聞主播到廣告導演,柳俊江直言,兩個身份又都是互相影響,「一方面,成為廣告人,令我更多機會從頭到尾去雕琢、創作出自己的作品。無論是一篇專欄文章,還是一個廣告作品,我都會細心雕琢,這給我帶來很大的滿足感。另一方面,之前工作經歷,令我無論在與客戶溝通和幕前演出,增加了可信度。」對於新一年的展望,柳俊江表示會繼續多線發展,他不但在參演電視劇和真人秀節目,更希望擴大公司的規模,將來引入投資,將公司運行為企業的模式。

柳俊江指,廣告導演最大的挑戰並非拍攝,而是與客戶的溝通。

 


文:Vivi 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