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er Advice 名家分享

【投資導航】上進人士理財攻略

問:

諗Sir你好,小弟是一名32歲的庸才,才剛剛消費了一筆錢踏進了人生的另一個階段,希望早日與太太達到財務自由,擁有三個單位,所以在此求教。

 

兩人總資產

1.中西區11號校網一間38年樓齡單幢一房物業﹙可開兩房或兩間套房﹚,用自己名於2014年底買入﹙認為買貴了少許﹚,每月供款11,900元,管理費684元,剛轉按,現銀行估價534萬元,現14,800元租出,尚欠318萬元。﹙註:當中跟家人借40萬元買,暫不用還,不過也希望末來三至五年還清以作他們退休用。﹚

2.現金﹙包含小量外幣﹚:858,000元

3.超長年期投資相連保單:187,000元﹙年少無知時買入,主要是美國Biotech / High Div Fund﹚

4.港幣計價港股基金:170,000元

5.港幣計價高息股基金:195,000元﹙年度化股息率:4.5%,每月派息﹚

6.港幣計價債基:294,000元﹙年度化股息率:5.5%,每月派息﹚

7. iBond:110,000元

8.另有數份短期Saving insurance:161,000元﹙供款已包括在以上支出﹚,2019至2020期開始分批Refund。

 

目標:三至五年內購入第二層,兩房,不過單以我太太名義借錢能借不多,如以我做擔保,則首期大增,最後希望能完成一生三宅,擁有足夠的Passive income去支持支出及供養父母。未知閣下有何高見,多多指教,謝謝!

 

答:

讀者「理財」沒方向,乜都做啲,包括有投資相連單、月供股票、基金、樓、iBond,好聽就話分散風險,認真諗就係搞唔清各項投資物的用途,試圖每項持有買個安心。

買樓:趁早買樓,利用長時間攤還本金去把買樓欠下的債務貶走。即係30年前買美孚樓只係月供千餘元的道理。缺點是人過50歲用唔著,無銀行肯借。好處是易贏,仲要係收住租等贏。由於只要大印銀紙就有贏面,投資人已令投資樓的入場門檻很高

股票本身為上市公司之股權,投資人主打利用大眾對公司之期望而享股價無限炒上的升幅。由於盈利的想像為無限,故買股是賺很大。壞處是買股等於夾份做生意,可血本無歸。不少人認為只要買籃籌,長放唔會少。惟獅子銀行近月強勢,都只升回當年100元血肉長城之七折的70元水平。你仲認為買股長放合理嗎?只於買股收息,就是用不著買股等於買其盈利期望之好處,但做生意的風險及任何風吹草動下的險要食足。此舉極不划算。買股收息只是上市公司老闆想人長揸佢股票用的幌子。

債基:本身為債券,成了基金後唔保本。那只收5%息,但又放棄了到期保本的「免死金牌」。那讀者用債基只收5.5%,是否「入金山空手回」?

iBond:派息跟進賬率掛勾,惟所利用只是甲至丙類消費品拉勻的平均通賬率,不過明眼人都知民用消費品的賬幅大於平均通賬,如讀者將有限銀彈之部分投入iBond,那比將錢困死在保險好,但絕不是精明之選。

讀者約160萬元資金,另20萬元壓死喺保險。樓市值534萬元而欠318萬元,困局在於太太有名買樓,但自己人工只23,000元唔夠上。加讀者擔保則因擔保人已有樓令八成上會做唔到。方法是利用夫婦間轉名可用舊制打稅,將樓用合理價由夫轉妻令讀者名額釋出,省稅又可按爆八成。惟讀者將樓按死而未過罰息期,加上年輕而實力不高,不妨再等兩年才作此動作。

呢兩年應將160萬元資金的三成作進取投資、七成作保守收息。進取投資需快出快入,技術取勝。由於風險高加上要時間學,所以動用金額要少。讀者是時候學懂世上沒人為你誠心管錢,就當基金經理收咗管理費,有時都將基金內的錢合法而又合拍地投進幾間上市公司的股份,就當公司業前景未如意。所以管錢只可自己做,不可假手於人。至於七成錢投入債基再疊增,100萬元收息一年就算12%,二至三年後已有近40至50萬元夠讀者到時買樓使用。

 

圖:Andy Yeung


以上文章刊於《招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