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er Advice 名家分享

【酒思飯局】點解好地地要「盲品」?

有人反對矇瓶試酒 ( 盲品 ),認為這樣不能好好發揮酒的狀態。因為曚著瓶,你不知道該酒的身世,就不能跟據年份、葡萄品種等來預計醒酒時間。本來該以兩小時醒酒的一瓶新年份西班牙Rioja Gran Reserva,當下便喝難免浪費了。可是盲品也有好處。

盲品可以提升自已對酒的了解。要成功猜出葡萄酒品種、產區及年份等除了要多喝葡萄酒外,還需要對葡萄酒的理論有深入的了解。我們需要把理論及品飲技巧結合才能猜出正確答案。

例如你看到淺色的紅酒,腦海裡會尋找一些葡萄皮薄的葡萄品種,例如Pinot Noir、Nebbiolo、Grenache等。當然也有可能是一瓶質素極差的 深色葡萄品種,例如Cabernet Sauvignon。 由於大量生產,葡萄在未完全成熟的時候採摘下來 ,葡萄皮的單寧會十分生粗糙並帶有苦味,因而在造酒時會減低提取單寧連同色素也會減少,酒色也會較淺。

因此我們在觀色後,要再聞香,入口品賞才能確定答案。盲品是一個偵探的過程,我們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層層推斷,十分好玩。有人會說就算葡萄酒大師都會猜錯。猜錯不是問題,重點是甚麼原因會有這個推斷?合理嗎?是某些東西在盲品時試錯?這瓶酒是特例嗎?這才是學酒應有的態度。

另外,盲品能讓人學習正確評鑑酒質。例如超市自家品牌的香檳和Pol Roger vintage brut,如果在沒有盲品的情況下,對香檳有點認識的人都會知道Pol Roger質素更高。這好像很簡單,但現實情況是在WSET Level 4 Diploma的考試,有很多考生經常把兩者的質素混淆。若果在盲品的情況分辨不到質素,那到底是不是真有品飲能力去欣賞一瓶好酒,還是當我們看到酒標自我幻想令酒變得更美味?有人會反駁由於盲品的關係,酒往往缺乏準備,有些酒未必在完全開放的狀態品飲。這様比較會不公平。我同意這的確有難度,但需要練習。就算一瓶酒未完全開放,其濃縮度及結構還是能夠分辨的。

盲品好玩又困難。我的恩師便跟說過,盲品就像分辨旺角不同店舖的咖哩魚蛋。甲店的咖哩汁香料味最香濃、乙店的咖哩汁最辣、丙店的魚蛋最彈牙。很難吧?不過盲品讓我們在撇除酒標的影響下,單憑個人口味找出自己的所愛。不理會品牌效應、價錢甚至酒質,找到自已心目中好吃的「咖哩魚蛋」,不是更好嗎?我認為做人不應只看派頭,高級餐廳吃Fine dining當然美味,但夠鑊氣的大排檔乾炒牛河再加上余均益也同樣是人間美味!

 


以上文章刊於《招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