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er Advice 名家分享

【醫健最前線】港人認為 晚年抑鬱普遍

隨著近年香港人口老化,獨居長者數字亦不斷上升。有研究已顯示本港約有百分之十的長者出現抑鬱徵狀。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主導推行的「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自2016年10月啟動,在計劃期間,香港大學會進行一個分為兩個階段的香港晚年鬱抑辨察社區調查。

首階段的調查在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的協助下已經於2017年8月至9月順利進   行。這個社區調查的目的在於通過分階段有系統的調查,追蹤香港社區對於晚年抑鬱意識及態度,並協助「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設計公眾教育活動。是次調查通過全港的隨機抽樣電話調查,成功訪問了1,332位20歲或以上的香港市民,回應率為五成八 ( 58% )。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總監及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系主任林一星教授發佈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港人認為晚年抑鬱情況普遍,過半數受訪者  ( 52% ) 認為,至少一成長者有抑鬱症狀,而當中一半更估計長者抑鬱達三成以上。同時,受訪市民中超過八成 ( 85% ) 表示願意協助受情緒困擾的親友及鄰舍求助。

然而,調查亦發現,港人對長者抑鬱存有一定誤解。約半數 ( 50% ) 受訪者未能確定抑鬱並非老年轉變的正常反應;假若長者談及自殺時,有四成受訪者 ( 40% ) 覺得他們不是認真的;對於如何識別有抑鬱的長者,近半數受訪者 ( 48% ) 不確定記憶問題可能是長者抑鬱的症狀之一 ( 48% );而在處理手法上,超過七成人 ( 75% ) 存在誤解,以為透過提醒抑鬱長者自己的福氣或往好處看,便能協助他們。

林一星教授指出:「不少人想起晚年,便自然會想到灰暗、孤獨、無望等負面形象,因此容易會『正常化』了長者抑鬱這個現象。晚年抑鬱雖有一些生理成因,但心理社交因素例如孤獨、寂寞感等更值得我們關注,因為這些往往是我們社會中每個人都有力量可以改變的。」

計劃共同首席研究員及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助理教授黃凱茵博士提醒市民可多留意長者的狀況轉變及投訴,因為晚年抑鬱可以透過身體不適或認知問題等表現出來;同時,定時抽空陪伴長者,與他們共同發掘新興趣都能幫助長者走出抑鬱的道路。「不帶批判的聆聽與陪伴,有時更勝千言萬語。」黃博士說。

 

文:香港大學


以上文章刊於《招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