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er Advice Plan and start the career path

柳俊江- 走出Comfort Zone

離開電視台,已經五年多了,時至今日,仍有人稱呼我做「前主播」,每次我都會不厭其煩地糾正:我是「傳媒人」,或者「製作人」。因為沒有時刻在幕前,難怪大家印象中的柳俊江仍是新聞直播那個「西裝友」,真該慶幸觀眾的厚愛。不過,支持和吹捧既是工作的源動力,也是怠惰的根源。

成就,是靠自己雙手爭取回來;之後,我們就可以將之定位。在五年前那個冬天,我大概可以為自已的前半生定位:我是個大家認同的新聞主播。這個句號可以下得很用力,沒有太多人有異議。收入過得去,社會有地位,去茶餐廳待應會叫聲「柳SIR」。人生到了某個階段,你可以選擇為自己定位,反之也有權選擇反對自己的定位。當時我29歲,我的直覺告訴我,我的成就不該就此定位,有點大口氣的說:我信我可以走得更高更遠。

這份直覺來自一種不安感,這種不安感源於我每天過得太過安逸。每天上班,已經不用做東奔西跑的角色,記者的崗位、主持的崗位、編輯的崗位都做了,要學的都懂得,收入也到了一定程度。相比入行頭幾年的奔波勞碌,我竟然對下午能安坐在新聞部有點罪惡感,我看見我的上級們在一個行業努力到中年,位居要職卻不十分愜意,在扭曲的新聞自由空間和鐵板一塊的營理模式下,要求安逸就得捨棄一部分的自我。為了當一個傳媒高層,有無數人願意以他們為榜樣,但我討厭預見這樣的自己,所以寧願出走。

離開以後,並不是一帆風順,做了三年NGO,又覺得不適合自己。青春苦短,我們明知道成就與安穩不可兩者兼得,卻每每找一份穩定收入的工作,妄想有日龍穿鳳,無異抱着救生圈期望乘風破浪,自欺欺人。輾轉離開了NGO,開始自己製作公司的生意,把拍攝新聞紀錄片的經驗,套用到廣告拍攝,生意算是漸入佳境。同時間發揮自己在幕前幕後的才能,既主持電視節目保持曝光率,又多寫專欄開拓傳媒影響力,把一天24小時投資到工作、家庭和運動,沒有安全感羈絆,沒有經理的管束,更不會浪費在辦公室發夢。

2015年,媒體生態和十年前完全不同,工作模式也和以前完全不一樣,父母輩教我們的職場常識,太多過時不管用,所謂安全感也如夢幻泡影。與其坐在Comfort Zone在發夢,不如跳出圈外闖闖﹗趁你還有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