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er Advice 名家分享

【童步同行】孩子情緒行為的ABC

孩子常常表現憤怒、情緒失控、扮可憐、不做自理、依賴別人?又或孩子常常表現獨立、負面情緒極少、不講自己的感受、被欺負也不作聲?

當父母每天在照顧孩子時,其實孩子亦會從我們的 ( 微 ) 表情 ( 微 ) 動作中了解我們內心的需要,並以行為來照顧家長的需要。這統稱為親子依附聯繫模式。聯繫模式 ( DMM ) 有三個策略 ──  A、B及C策略,而A及C都是欠缺安全感時的策略,了解到孩子的策略及形成的原因,有助我們更好處理孩子的情緒。那麼到底C策略及A策略是甚麼呢?

孩子的C策略:需要爸媽才安全

一個分分秒秒以言語,行動抓緊孩子的父母,即使在公園的自由玩耍時間,也經常叫他小心,叫他飲水、抹汗,給予孩子許多的叮嚀。父母的行為會給予孩子訊息「親近我 ( 們 ) 才安全 ( Closeness is safe )」、「爸爸媽媽需要我」。孩子的回應便會是「我需要爸爸媽媽才安全」。他們會用盡方法,拉近依附對象   ( 通常為主要照顧者 )。憤怒及可憐是常見的策略來把依附對象拉近。他們不是有意作對,他們只是在滿足成人的依附聯繫模式。

孩子的A策略:遠離才安全 ( Away is safe )

一些家長則與孩子保持距離,以威嚇、體罰或各言語姿勢推走欲親近自己的孩子,叫他們自己獨立。這些行為背後給予孩子的訊息是「遠離才安全」、「爸爸媽媽不需要我」,孩子的回應便會是「我不要打擾爸爸媽媽」、「我不要對人有期望」、「我要滿足別人的期望才安全」。而虛假的笑臉是他們的記號。直至抑壓的情緒爆發出來或出現焦慮所導致的身心或情緒病。

孩子的B策略:是情理兼備的策略,既能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情感,但亦能理智地處理事情。

有一點我們需要留意的,就是A、B、C策略都是我們日常需要有的策略,例如在嚴肅的老師的課堂中,需要用A策略,要乖乖地表現得合作;在極需要幫助但得不到任何人的注意時,則需要C策略。能在不同場合使用不同的策略是健康  的,而缺乏安全感往往使策略偏重於A或C,或使用較極端和偏激的A或C策略。

C策略的孩子容易被誤解為自私;A策略的孩子則容易被忽略,或誤解為樂天。這些誤解都使孩子背後的不安被忽略了。

 


以上文章刊於《招職》。